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

關於法蘭酥的起源

最近因著一盒在台灣稱為"法蘭酥"的洋菓子,再次興起了探求法蘭酥來源的念頭。


株式会社ちぼりチボン販售的MAISON DE KUKKIA QUATRE
這其實不是傳統法蘭酥,它的下層(背面)是用牛奶餅乾做的,因此咬下去包含內餡有三重口感,這也就是它盒上宣稱的"3つのおいしさを重ねました"。因為法蘭酥追本溯源要算是源自於法語gaufre,實際上它也是洋菓子的一種,因此包裝與餅乾本體上使用了MAISON DE KUKKIA(HOUSE OF COOKIES)這樣的法文。QUATRE我想指的是四種口味。

自從小時候媽媽買過義美法蘭酥後,我就對這種口感的餅乾有著難以忘懷的好感。在台灣似乎只有義美一家食品廠在生產,三、四十年下來也算是長青商品了。至於三、四十年前為何取名叫法蘭酥,因為義美官網上並沒有說明,"法蘭酥"一詞也沒有被收錄在Wikipedia,因此實際原因我並不清楚。有可能當初是義美從日本食品公司引進這樣的製餅技術,而日本公司的這種薄煎餅又是起源於法語gaufre的關係,不過這純屬臆測,如果有詳知歷史的朋友歡迎留言告訴我。總之,這種薄煎餅因著義美的商品名,就一直在台灣被以這樣的名稱認識與流傳,直到今天。

循著包裝盒上的關鍵字ゴーフレット,查到了這種薄煎餅在日語叫做ゴーフル與ゴーフレット。
http://ja.wikipedia.org/wiki/ゴーフル
http://www.kobe-fugetsudo.co.jp/sweets/gaufre/gaufre.html
1926年一位客人帶著從國外帶回日本的gaufre到大阪的北濱風月堂問說要不要在日本也做做看,而開啟了這種製餅技術。法語gaufre一詞其實是英語waffle,比較近似現在在台灣許多下午茶和brunch店裡常吃得到的鬆餅。當時風月堂的日本師傅做出來的餅並不像原汁原味的gaufre,而是將製作和菓子的技術融入其中,並配合日本人喜好的口味,做出了這種特殊口感的薄煎餅。戰後因著原料品質的提升和積極行銷的帶動下,逐漸成了人氣商品。而ゴーフル這個名稱後來也由神戶風月堂在1953年取得了專利權。
ゴーフル問世至今已滿85年,至今仍是熱賣商品,更是造訪神戶的人氣伴手禮之一。

(圖片源自神戶風月堂官網)

至於ゴーフレット(法語gaufrette),指的是縮小版的ゴーフル,即台灣人所熟知的法蘭酥大小。因此,如果要說法蘭酥的日語對應的名稱的話,應該要用ゴーフレット才對。

台灣人因為不知道先有ゴーフル才有ゴーフレット的這段歷史,從法蘭酥的大小去看風月堂的ゴーフル本尊,也就難怪會覺得是"特大號的法蘭酥"而嚇了一跳了。

後記:日前路過台北忠孝SOGO百貨公司的B2時,意外發現神戶風月堂也有在此設櫃,看來想品嚐日本原味法蘭酥的人可以不用再遠渡重洋了。
http://www.sogo.com.tw/Brand/Guide/2632

2 則留言:

  1. 我在一張台灣老照片看到風月堂的招牌,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家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我也Google了一下,找到一張日本時代台北風月堂的老照片。照片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辻利茶舖(今星巴克重慶門市),旁邊就是風月堂菓子鋪。
      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,風月堂在明治時代開枝散葉,在日本各地開了不同名稱的分店,但會冠以XX風月堂的名稱(例如神戶風月堂,上野風月堂...等等)。台北的照片上並沒有冠上地名,有可能是總本店直接開設的分店。總本店的店主因相繼早逝,已於1950年左右休業了,所以這部分有點難再追查。也許日本時代的台灣報紙是可以追查的線索之一吧。
      目前與總本店血緣最近的是上野風月堂,上野風月堂的網頁上有很多老照片與述說店鋪歷史的文字,但並沒有提到台北的事。

      刪除